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

[教學] 懶人包─深度分析與比較

上一週,我們討論了關於廣度的議題,而這一週我們進入下一個主題-深度。

▲內容比較


懶人包的深度,在於繁雜的資訊裡頭,針對事見本身的精闢見解、分析與意見。

客觀的論述可呈現事實,但如果沒有主觀立場的強化,數據與資料不過是個與人不相干的資訊。因為沒有深度賦予它生命與意義,以及與讀者之間的連接性。

面對茫茫偌大的網路資料庫,建立起篩選機制是網路讀者們的習性,蒐集過程中的「選擇」與「排除」才是關鍵,但這正反映現今網路資訊「量」的發達,卻不代表資訊「質」的改善。一個質感十足的懶人包,必定有一定的深度;深度愈厚實,事件內容的輪廓愈清晰明瞭,有助於讀者的深刻理解。

從文章的切入角度、旁徵博引乃至於分析,其中意見的論點要能透徹合理且具邏輯性。

然而,與廣度相同,當資料越來越繁雜,讀者掌握資訊所需要的時間也相對拉長。當網摘的撰寫者朝著某一個知識的相度與深度發展時,就越要考慮這樣的方向是否是這份懶人包讀者所需要的,而適切的掌握資訊的深度,以及兼顧讀者往更深層次去發展的彈性,就顯的相當重要。

▲舉例說明

我們舉個例子,蘇花糕餅鋪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為例,這兩個懶人包都是文字敘述,而非用網摘的方式陳述論點,沒有利用網路提供讀者延伸閱讀的管道,是比較可惜的。而比較兩者的不同,從前者可以看出,撰寫者引用了相當多的相關資料:根據《商業週刊》報導,台灣2005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,已高居全球第三,達到每人11.9公噸,為世界平均值的三倍,台灣在溫室效應議題上已經惡名昭彰!另外像是
據政策環評報告:受訪者原本在宜蘭地區停留的平均天數為 3天,但是北宜高開通後,48%
會減少在宜蘭的停留時間。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謝謂君表示,北宜高通車後,宜蘭觀光地區住宿率普遍降低,以 2007
年一月為例,住宿率下降兩成。政策環評報告更指出:旅遊者原本在花蓮地區停留的天數為 3.5天,有 27%
表示蘇花高通車以後,將會減短在花蓮停留天數。
諸如此類的,大量引用了其他消息來源的說法。

蘇花糕餅鋪在內容方面,它以蘇花高政府政策為主軸,以各種立場發問的形式形成議題,主軸議題環繞性強,集中性高,能確實針對想瞭解此議題的讀者獲得重要的資訊。如交通經濟效益問題蘇花高能有效解決東部問題? 進一步延伸可至區域發展問題沒有蘇花高,花蓮可以怎麼發展? 讓議題環環相扣,兼具廣度的深度。


架構上的安排深度有了,那麼內容呢?


唯一較為可惜的是,由於強調「十分鐘搞懂」,點進連結後只有看到短短數行字的概要性論述,內容而言,談不上深度;而每篇所附上的延伸閱讀檔案的頁數往往看了令人嘆為觀止。就懶人包角色來看,它所適合的閱讀民眾族群鎖定上較不精確。畢竟文章的深度應以喚醒與刺激讀者的求知慾,過或不及都將難以達到此目的。


至於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 如下面這段:這樣說比較快,一大筆錢,分給有計劃的農村整修門面,其中誰可以拿到錢整修,必須在地方先行角力一番,至於整修區域,分成生活區及再生區,生活區由居民玩文化景觀,再生區交政府搞工業建設,沒資本的農民,就一旁看人玩。或是看了整篇條文,心想又是冷氣房政策,台灣農村能玩景觀旅遊只限少數區域,絕大多仍舊依賴農業生產,農民要的是作物規劃、產銷合理、青年回鄉,農村才有希望。這樣子主觀的敘述,是相對多一些的。


是一則純粹以編者自己角度出發的論述,好的是有立場、有觀點,閱讀者將可以更輕鬆、更快速的方式吸收資訊。而也因為如此,過於主觀性的概念也容易傳達給閱讀者,切入議題的角度如果稍有偏頗,容易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受到影響,而嚴重至誤導閱聽人錯誤的觀念。


以編排架構來看,編者隨後附上農再草案條例,並以重點提醒顏色標上,欲知詳情的讀者可自行深度檢視原文,原文可以釐清事實,編者分析評論可以建立概念。就內容搭配上而言,是一個值得推薦的懶人包,原文當中如附上小結與評析,將更能增加易讀性與導讀性。



那麼,這兩者在深度上的差異,主要是在一個方面,就是前者使用大量的引述增加深度,而後者較少。

這樣造成怎麼樣的結果?對於一個懶人包的使用者,前者的說法是比較有可信度的,因為它使用了大量的引述內容及研究資料,因此整體的深度就增強,而說服力也提升了。反觀後者,雖然一樣是講一項政府政策的利弊得失,卻始終拘泥於法條上,而資料的層次也大量是筆者本身的想法甚至是猜測,在深度上就遜前者一籌。



我們要談的不是深度越深越好。從懶人包訴求的角度來看,這兩者雖然同時都包裝成貌似資訊型的懶人包,但其實事實上是包含一點想說服讀者的說教意味在的,也都是在試圖抵擋政府的某項政策,某種程度上有很大的共通性。然而前者旁徵博引而大大增加了深度,後者則是提出了相當多論點,讓讀者覺得作者很有深度。

然而兩者孰優孰劣?這或許是看到這裡的讀者心中的疑問,然而這卻需要視乎作者的撰寫目標而定,正如前面所說的,如果以說服力來作為度量的標準,那前者增加的深度確實提升了文章的說服力,在這裡深度的運用是適切的。

但這並不表示後者未舉出更多事證就下評論就是不好的做法,換個角度來看,這份懶人包勾起了有興趣的人自行去深入了解,並強力突顯這個問題的嚴重性,而作者的行文方式,也強烈的透露出:「口胡!戰吧!」留下了一個討論空間,讓已具備足夠知識的讀者參與討論。

所以在深度上的取捨,其實視乎懶人包想要達成的目的以及目標的讀者。根據不同的取向,確立了該寫什麼,該寫多深之後,接下來就是盡量的將該呈現給讀者的呈現給讀者,並且把能夠深入而因故未深入的資料與知識,留給讀者作為延伸閱讀之用。

如何達成「深度」的懶人包?

我們建議:


1.深思熟慮:懶人包除了提供資訊之外,還有沒有其他的目的?想要針對的目標讀者是誰?想要達到的效果是什麼?好好思考並決定主要的架構之後,在以以下的方法,擴充文章的深度。

2. 精心安排:資料的呈現上,讓排版順序據有層次性。讓層層相疊的事件因素,隨著編者的精心安排而刺激出讀者抽絲剝繭的偵探精神,由淺入深、由簡入繁。畢竟,讓讀者在閱讀完後而有打算進行下一部的延伸閱讀,表示這個懶人包才算真有實質資訊性質,而非只是讓閱讀者走馬看花。
3. 妙筆生花:我手寫我口是最典型的「深度」表現。但這口還要得真有兩把刷子才行,要不然,寫的東西過於立場偏頗、無知、腦殘的話,以後那誰還要看你寫的文章?文采生動絕對是有助於讀者閱讀上的視覺享受與吸收;而主觀的言論若沒有邏輯性的把持,也易流於偏頗不公正,要用「理性」的態度去寫「感性」的評論,如此才有分析評論的公信力與說服力。

4. 善於歸納:資料與資料之間或許存在著互補性、相互延伸性,善用歸納整理出一套自己建立起的知識庫,其中便是「深化」內容的過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編輯版主